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为创建于1860年的福州圣教医院与创建于1877年的福州马高爱医院合并而成,是八闽现代医学的发祥地。经过150多年的发展,现为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和保健为一体的大型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
医院综合实力雄厚,是我省唯一同时跻身“亚洲华人地区最佳医院百强”、“全国医院综合实力百强榜”、“中国医院科技影响力百强榜”和“中国医院竞争力·顶级医院百强榜”的医院,并位居省内榜首。现有编制床位2500张,年门诊病人近200万人次,年收治住院病人11万余人,开展各类手术11万余台(其中住院部Ⅲ、Ⅳ级手术达75%以上)。除院本部外,还拥有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协和医院西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平潭协和医院(协和医院平潭分院)两个院区,编制床位2300张。
协和医院是福建省高水平医院和国家首批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建设项目单位。拥有6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血液内科、心脏大血管外科、普通外科、烧伤外科、老年病科、临床护理)、4个福建省医学中心(血液、心脏、微创、烧伤)、12个福建省临床重点专科(血液内科、消化内科、心血管内科、内分泌科、心脏大血管外科、普通外科、烧伤外科、老年医学科、小儿科、临床护理、康复医学科、超声诊断专业)和8个福建医科大学首批重点学科(心血管病学、肿瘤学、血液科、胸心外科学、普通外科学、胃肠与肝胆病学、老年医学、神经外科学)。
医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50个教研室(组),兼职教师969人,其中正、副高职称(含教授、副教授)近500人,博、硕士学位的医师占医师总数的80%,拥有国家级、省部级、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高层次人才百余名。2018年入选首批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是我省唯一入选的省属医疗机构。
血液病学专业是我省“211”工程唯一的西医临床重点学科、教育部重点学科培育学科、福建省恶性血液病人才高地。医院拥有血液病、内分泌、肝胆外科、消化系疾病、烧伤、老年医学、临床免疫、胸心外、冠心病、神经外和超声医学11个省级研究所,以及整形研究室、耳鼻咽喉研究室 、泌尿外科研究室、临床肿瘤研究室、消化道肿瘤研究所、儿童神经心理发育研究中心、变态反应性疾病研究中心、脑血管病研究室、心脏中心、口腔牙颌面畸形防治研究室和肿瘤中心10个挂靠医院的校级研究机构。福建省超声医学、院内感染、烧伤治疗、临床输血4个质控中心挂靠我院。医院科技投入及产出、质量均居全省首位。
福建省最早的临床医学博士、硕士点发端于我院, 1986年和1990年分别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授权并开始招收研究生。目前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5个,博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学科2个;硕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学科4个。现有博、硕士研究生导师215名,其中博士研究生导师58名,至今已培养博士研究生360名,硕士研究生2694名。
2001年设立临床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并在福建医科大学率先引进临床医学博士后至今已有14位博士后进站工作,2018年获批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在“十三五”期间,福建省开展创建高水平医院和高水平临床医学中心及临床重点专科工程。医院作为福建省首批高水平医院建设单位之一,负责建设4个高水平临床医学中心、1个临床医学实验平台及1个医学实验动物中心。在国家卫生计生委与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与上海瑞金医院共建推进高水平医院建设,全面提升人才、科研、医疗、管理等方面的实力。
医院以“创新”为导向,以医学发展前沿为方向,以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为核心,以临床基础研究为切入点,以临床应用研究为突破口,努力建设高水平医院。为满足高水平医院建设和学科发展需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现向国内外公开招收博士后科研人员。
二、 招收条件
1、获得博士学位一般不超过3年;
2、品学兼优,身体健康;
3、年龄一般在35周岁以下;
4、原则上应为非在职人员;
5、主持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或发表过5分以上SCI者,年龄与获得博士学位年限可适当放宽。
三、 薪酬待遇
1、享受我院副高人员待遇,年综合收入不少于30万元(税后);
2、享受房租补贴,每人每月3000元;
3、以上待遇按月发放,但最长不超过24个月;
4、博士后科研课题启动经费50万元;
5、博士后研究人员在站时间一般为2-3年,确因承担国家级重大科技项目的,可申请延长在站时间1-2年。
四、联系方式
联系人: 陈老师 ,苏老师
Tel:0591-86218636
Email:xhyyyjs@163.com
联系地址:福州市鼓楼区新权路29号协和医院一号楼一层教学办102#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管理办公室
邮编:350001
四、 招收专业目录
申请我院博士后的人员,请按照招收博士后专业目录选择合作导师,并提前与合作导师取得联系,就合作达成意向,再联系办公室申请入站程序。
学科专业 |
合作导师 |
主要研究方向 |
内科学(心血管) |
陈良龙 |
1.心肌缺血与再灌注损伤系列基础与临床研究 2.冠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系列新技术研发与应用 3.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系列新技术研发与应用 |
内科学(血液) |
陈元仲 |
分子伴侣Hsp70、Hsp90、TCP-1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研究 |
胡建达 |
1.恶性血液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2.精准医学领域:免疫细胞治疗,细胞工程设计及免疫细胞表型研究 |
|
王少元 |
白血病相关基因及其功能研究与应用开发 |
|
沈建箴 |
1.淋巴瘤表观遗传研究 2.淋巴瘤免疫靶向机制研究 |
|
李乃农 |
1.造血干细胞移植免疫耐受 2.血液病免疫治疗及机制 |
|
杨婷 |
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临床以及诱导免疫耐受的研究 |
|
内科学(内分泌与代谢) |
刘礼斌 |
糖尿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
老年医学 |
洪华山 |
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在血管衰老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
神经病学 |
陈晓春 |
阿尔茨海默病、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及防治研究 |
黄华品 |
颞叶癫痫机制;慢性癫痫共患病机制;耐药性癫痫遗传表型的研究 |
|
刘楠 |
1.缺血性脑血管病与免疫 2.神经康复与免疫 |
|
叶钦勇 |
1.线粒体损伤在帕金森病中的作用机制。 2.干细胞对帕金森病的神经保护治疗研究 |
|
潘晓东 |
1.神经变性疾病免疫调控突触修剪的机制; 2. 基于人群队列的认知障碍谱系病表观遗传、易感基因相互关系和功能研究。 |
|
临床检验诊断学
|
黄慧芳 |
血液肿瘤的微环境调控机制和诊疗新策略 |
外科学(普外) |
池畔 |
1.结直肠癌微创膜解剖 2.CRT后盆腔纤维化机理 |
陈燕凌 |
肝胆胰外科基础与临床研究 |
|
黄昌明 |
胃肿瘤外科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
|
外科学(神外) |
陈春美 |
1.脊柱脊髓疾病的精准微创治疗; 2.MR(混合现实)技术在神经外科的应用; 3.人工智能技术指导脊柱脊髓疾病的诊疗。
|
外科学(胸心外) |
陈良万 |
机械牵张诱导主动脉夹层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的机制研究 |
外科学(整形) |
陈小松 |
1.干细胞精准治疗(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及空间转录组测序) 2.再生医学、干细胞、外泌体及细胞外囊泡; 3.脂肪及能量代谢、新型减肥药的开发 |
肿瘤学 |
徐本华 |
肿瘤放射治疗 |
博士后合作导师简介
陈良龙,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福建省双创领军人才、福建省优秀科技工作者。
2009年“慢性冬眠心肌基础与临床系列研究 ”获福建省医学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3年“冠脉微栓塞的系列研究”获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017年“缺血后处理及骨髓干细胞治疗心肌梗死系列研究”获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2018年“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关键技术的改良与创新”获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研究方向:1、心肌缺血与再灌注损伤系列基础与临床研究
2、冠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系列新技术研发与应用
3、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系列新技术研发与应用
研究内容:1、开展多靶点的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临床干预研究,寻找有效防治措施。 2、对现行指南推荐的经典必要时边支T支架术进行技术改良与创新,研发优化型必要时边支T支架术(OPT),以实现对分叉病变简单、安全、高效的治疗策略。 3、开展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的先心病导管封堵手术,简化动脉导管未闭、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等常见先心病的介入治疗过程与步骤。
陈元仲,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院长,是我国首批“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中央直接联系的高级专家。
作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学科及福建省重点实验室的学科带头人,主持包括"863"在内的10余项省部级重点项目;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在Leukemia、Clin Cancer Res与J Immunol等核心期刊发表论著100余篇(SCI收录56篇,JCR 1区17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国家省部级奖项。先后获得 “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全国优秀侨眷工作者”、“中国侨界贡献奖(创新人才)”与“福建省杰出科技人才”等荣誉称号。指导的博士研究生论文获得福建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一等奖5项,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1项。参编的专著有《Biosensors and biodetection technologies for cancer detection, diagnostics and research》(美国CRC Press)、《白细胞疾病》与《血液实验学》等。
研究方向:分子伴侣Hsp70、Hsp90、TCP-1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研究
研究内容:白血病诊断新技术、植物抗肿瘤有效成分、细胞因子与造血调控、造血干细胞移植免疫等
需求专业:临床医学、生物医学
电话:13306908368 Email:chenyz@mail.fjmu.edu.cn
胡建达,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血液科科主任,福建省血液病研究所副所长,福建医科大学医学技术与工程学院院长。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福建省优秀专家,福建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卫计委卫生行业科研专项项目、福建省科技创新重大项目等课题近二十余项。已招收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1 名,博士研究生19名,硕士研究生65名和1名海外硕士研究生。在《Blood》、《Cancer Letters》、《J Hematol Oncol》《Lancet Haematol》等国内外专业杂志发表论文100多篇,近3年发表的SCI 20余篇。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专利4项。一项科研成果“人类 T 细胞白血病病毒感染的系列研究”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黄芩苷抗血液肿瘤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获福建省医学科技奖一等奖,另有二项成果分获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主编或参编5本著作。
团队合作导师刘凌峰,青年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8-2008就读于复旦大学,并获博士学位。先后在美国弗莱德.哈钦森癌症研究中心 基础医学研究部进行博士后研究和做助理研究员,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特聘教授;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复旦大学人类表型组研究院青年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和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客座教授。
研究方向:1、恶性血液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2、精准医学领域:免疫细胞治疗,细胞工程设计及免疫细胞表型研究
研究内容:1、CRISPR/Cas9介导的全基因组敲除鉴定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蒽环类耐药的相关基因
2、急性白血病耐药机制及干预研究
3、CAR-T细胞治疗复发难治恶性血液肿瘤
4、血液肿瘤和实体瘤的细胞治疗
5、免疫表型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
需求专业:临床医学、基础医学、药学、生物学、生物工程等
电话:13959169016 Email:drjiandahu@163.com
王少元,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福建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长期致力于白血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工作,以临床问题为导向开展科学探索,在家系白血病相关基因研究上,取得系列原创性成果:①首先克隆出FAMLF基因,制备出抗FAMLF抗体;发现FAMLF高表达是AML预后不良指标;发现FAMLF-1与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的发生发展有关。②首先发现TGM6突变为我省一个高发家系AML的致病基因突变。③首先发现了一个新的参与白血病发生的DHX15基因,可调控白血病细胞的增殖、凋亡、分化,与AML预后相关,在白血病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可开发为新分子靶标。④在国内首次建立一套临床行之有效的白血病易患家系初筛方法。 先后承担国家级、省级课题十多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经费600多万,在SCI源等杂志发表论文50多篇。先后获得省科技进步奖3项,第五届福建省青年科技奖,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研究方向:白血病相关基因及其功能研究与应用开发
研究内容:依托福建医科大学公卫学院在福清进行白血病流行病学调查资料, 利用已经建立的一套临床行之有效的白血病易患家系初筛方法,多中心协作研究,筛查与鉴定新的MDS/AML易患家系,建立MDS/AML易患家系样本库,并进行队列分析,二代测序分析,丰富白血病易患基因突变图谱,并对其基因与 突变进行功能学研究,探索MDS/AML易患家系的发病规律以及预防措施。
需求专业:血液学专业或生物学相关专业
电话:13906936016 Email:mdsy25688@126.com
沈建箴,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入选首批百千万人才工程,现兼任福建医科大学临床技能中心主任。
2015年起陆续担任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全国教材副主编或主编。2014年获一项国家发明专利“一种检测黄曲霉及烟曲霉的通用引物及实时荧光tHDA试剂盒”。2018年获虚拟仿真教学项目国家基金支持。截至目前以第一和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00余篇。
研究方向:1 淋巴瘤表观遗传研究
2 淋巴瘤免疫靶向机制研究
研究内容:1、趋化因子在恶性淋巴瘤微环境中的表观遗传修饰研究
2、外泌体非编码RNA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调控及药物敏感性研究
需求专业:临床医学、基础医学或生物学
电话:13809552722 Email:doctorsjz@163.com
李乃农,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福建医科大学协和临床医学院血液科科副主任,福建省血液病研究所副所长,兼任中华医学会血液病学分会红细胞疾病学组委员,福建省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福建省医学会血液病学分会常务委员。
长期从事血液病临床和基础研究。临床亚专科为造血干细胞移植,已主持开展400多例造血干细胞移植(包括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异基因亲缘全相合移植、非血缘全相合移植、单倍体移植、非血缘脐血干细胞移植等所有移植手术)。先后两次在美国City of Hope National Medical Center Beckman 研究所血液/造血干细胞移植系做访问学者。开展造血干细胞移植免疫耐受机制,特别对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的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科研课题多项,成果发表在Blood、PNAS等国内外杂志上。
研究方向:1.造血干细胞移植免疫耐受;2.血液病免疫治疗及机制
研究内容:1、造血干细胞移植后GVHD与GVL分离的机制研究
2、NK细胞增强脐血干细胞移植GVL的机制研究
3、脐带血干细胞扩增及机制、临床转化应用移植治疗血液病
需求专业:内科学、肿瘤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
电话:13365910189 Email:nainli@aliyun.com
杨婷,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曾考取“国家留学基金委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DAAD)的中德联合培养博士学位奖学金”, 在德国慕尼黑大学完成博士学位课题研究,师从世界著名造血干细胞移植专家和供者淋巴细胞输注奠基人—德国慕尼黑大学Hans-Jochem Kolb 教授。目前兼任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干细胞应用学组委员,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血液学分会副总干事兼常委,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血液移植感染学术委员会副主委,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干细胞工程技术分会常委,福建省医师协会血液内科分会秘书。
在http://ClinicalTrials.gov主持单中心临床研究2项,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2项和省部级科研课题重点项目6项。
研究方向: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临床以及诱导免疫耐受的研究
研究内容:1.鱼油提取物棕榈油酸抗移植物抗宿主病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2.CD40L核酸适配体诱导移植免疫耐受及分离GVHD和GVL的研究
3.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中miR-21基因的表达及其对间充质干细胞治疗作用的影响
需求专业:血液学,免疫学,基础医学
电话:13950210357 Email:yang.hopting@gmail.com
刘礼斌,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副院长、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福建省内分泌研究所所长。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访问学者。入选福建省百千万领军人才工程、福建省卫生厅跨世纪学科带头人。福建医学科学奖获得者。
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部级课题,其中包括十三五科技部重点专项《2型糖尿病多种危险因素综合管理的适宜技术建立和管理策略研究》;及国家卫计委,内分泌科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甲状腺疾病和碘营养状况的全国调查》。发表SCI论文20余篇。
研究方向:糖尿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研究内容:线粒体稳态及能量代谢在糖尿病靶器官损伤中的作用机制。
需求专业:内科学、基础医学
电话:13365910510 Email:libin.liu@Hotmail.com
洪华山,医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福建省优秀专家,福建卫生健康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在Aging Cell、Free Radical Biology and Medicine、ATVB等高影响因子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6篇,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5项,中国康复医学会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
研究方向: 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在血管衰老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研究内容:在国际上首先发现肠道菌群代谢物氧化三甲胺(TMAO)能促进血管衰老和脑老化的发生与发展;其依据如下(1)人和小鼠血液TMAO水平中随增龄老化增加;(2)TMAO促进正常老化小鼠(SAMR1)而且加重快速老化小鼠(SAMP8)的血管衰老和脑老化;(3)TMAO可能通过下调SIRT1表达和增加氧化应激水平,从而激活p53/p21/Rb信号通路,诱导血管内皮细胞的衰老。对血管衰老及其相关疾病发病机制和防治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和新的治疗策略,开创了血管衰老新的研究方向。
需求专业:老年医学、内科学(心血管)、衰老分子生物学、老年基础医学
电话:13365910397 Email:15959159898@163.com
陈晓春,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福建医科大学校长,国家卫健委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在国际上比较全面地报道了天然植物单体人参皂苷Rg1和雷公藤氯内酯醇改善阿尔茨海默病认知功能的药理作用及分子机制;比较系统地报道了载脂蛋白apoE4增加阿尔茨海默病和抑郁症风险的分子机制。相关的研究成果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可,在 Neuron、Alzheimer & Dementia、J Immunology、Mol Neurodegener、Neurobiol Aging、Glia、J Gerontol等国际著名的SCI源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主持完成的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
研究方向:阿尔茨海默病、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及防治研究
研究内容:从衰老和遗传风险因素(apoE4、CD33、TREM2等)探讨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从应激、遗传和性别的角度,探讨抑郁症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筛选用于防治阿尔茨海默病和抑郁症的天然植物单体或小分子化合物。
需求专业:神经病学、神经生物学、神经药理、生物信息学
电话:13905016998 Email:chenxc998@163.com
黄华品,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神经内科科主任、福建医科大学脑血管病研究室主任,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癫痫中心主任。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福建省科技厅重大项目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及多项省级项目,近5年来以第一或者通讯作者发表SCI源论文近10篇,科研成果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和卫生厅科学技术奖。
研究方向:颞叶癫痫机制;慢性癫痫共患病机制;耐药性癫痫遗传表型的研究
研究内容:从动物及细胞模型探索颞叶癫痫及共患病的机制,重点关注单胺类神经递质特别是5-羟色氨系统扮演的 角色,拟寻找慢性癫痫共患病可能的干预靶点;从癫痫患者出发,分析耐药癫痫的临床表型,进一步探索可能的遗传学表型。
需求专业:神经病学、神经生物学、神经电生理,神经药理学,遗传学
电话:13365910202 Email: hh-p@163.com
刘 楠,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康复医学科主任。福建省第二批双创人才,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康复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会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副主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中华神经科杂志》特约审稿专家。
长期从事缺血性脑血管病及神经康复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先后主持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多项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源及国家级学术论著50余篇;获福建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
研究方向:1.缺血性脑血管病与免疫; 2.神经康复与免疫
研究内容:细胞因子在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作用及相关分子机制
需求专业:神经病学、神经康复医学
电话:13365910203 Email:xieheliunan1984@sina.com
叶钦勇,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目前有关线粒体损伤在帕金森病中的作用机制已在SCI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已获科技进步奖3项,被引用100余次。
研究方向:1、线粒体损伤在帕金森病中的作用机制
2、干细胞对帕金森病的神经保护治疗研究
研究内容:1、从线粒体氧化应激、PGC-1a信号转导机制、线粒体未折叠蛋白的调控等多维度探讨线粒体损伤在帕金森病中的重要作用,该研究对神经退行性病变如何调节蛋白质稳态来稳定线粒体功能及其质量控制系统的未来治疗干预目标具有深远意义。
2、利用 CRISPR-Cas9 基因编辑技术更正 DJ-1 突变患者体细胞 DJ-1 突变基因, 再诱导成多巴胺能神经元后定向移植至大鼠黑质,为 PD 的神经保护治疗探索新途径。
需求专业:具备神经科学及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基础
电话:13365910205 Email:unionqyye@163.com
潘晓东,博士、副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NIH/NIA博士后。福建运盛青年科技奖、福建青年科技奖获得者。
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部级课题,发表SCI论文20余篇,包括在Glia, Mol Neurodegener, J Med Chem等。主编《神经科查体及常用量表速查手册》及《实用神经变性疾病生物学实验方法与技术》专著。获软件著作权2项。开发记忆障碍测试系统软件,建成神经认知心理障碍疾病诊断平台、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项。2011年获“福建青年科技奖”2013年获“福建运盛青年科技奖”荣誉。2016年度教育部高等学校科研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一等奖。
研究方向:1.神经变性疾病免疫调控突触修剪的机制
2.认知障碍谱系病表观遗传、易感基因相互关系和功能研究
研究内容:1.神经变性疾病胶质细胞免疫蛋白调控突触修剪和突触功能的机制
2.基于人群队列的认知障碍谱系病表观遗传、易感基因相互关系和脑功能研究
需求专业:课题1.神经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物物理
课题2:神经影像分析经验或生物信息分析专业经验优先
电话:13395080173 Email:pxd77316@163.com
黄慧芳,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血液学检验的临床、教学与科研工作,擅长血液病遗传学检验与骨髓细胞形态学检验。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福建省自然基金等十余项自然科学项目。以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在SCI源期刊发表论著20余篇;参编英文专著《Cancer Cytogenetics》;还先后参编6本临床检验教材,且为其中两本的副主编。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第2完成人)1项、三等奖2项(第3、第4完成人各1项)、福建省青年科技奖、福建省运盛青年科技奖、福建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第1作者)与“福建省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 团队合作导师冯晓明,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协和医学院协和学者特聘教授、福建协和医院特聘教授。入选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国自然优秀青年基金、天津市杰出青年基金、天津市131人才第一层等重要人才项目。获美国Wistar研究所Ching Jer Chern Memorial Award、北京协和医学院优秀教师、天津市教岗先锋等荣誉称号。以第一和通讯作者在国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近年来,主持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子课题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与健康科技创新工程(重大协同创新项目)等科研项目。
研究方向:血液肿瘤的微环境调控机制和诊疗新策略
研究内容:探究微环境中的免疫细胞(聚焦T细胞和间充质干细胞)对血液肿瘤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调控机制,为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需求专业:临床检验诊断学
电话:13365910318 Email:huanghuif@126.com
池 畔,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英格兰皇家外科学院院士(FRCS)。现任福建医科附属协和医院结直肠外科行政主任,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外科学组副组长、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腹腔镜外科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业委员会第一届腹腔镜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第一届腹腔镜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013年和2015年在国际上首先开展腹腔镜经盆入路经括约肌间超低位直肠前切除术和腹腔镜经盆入路经肛提肌外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发表论文200余篇,SCI论文100余篇。获福建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三等奖各一项。担任《中华胃肠外科杂志》、《中国实用外科杂志》、《中华消化外科杂志》、《Annals of Surgery(中文版)》及《Diseases of Colon & Rectum(中文版)》等十余家杂志编委。2019年获第三届“国之名医•卓越建树”荣誉称号。
研究方向:1、结直肠癌微创膜解剖; 2、CRT后盆腔纤维化机理
研究内容:1、结直肠癌微创膜解剖; 2、CRT后盆腔纤维化机理
需求专业:外科学、肿瘤学、基础医学
电话:13675089677 Email:cp3169@163.com
陈燕凌,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副院长、肝胆外科行政主任,福建省肝胆外科研究所所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福建省百千万领军人才、日本东京大学客座教授香港大学玛丽医院高访学者;担任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台海医学发展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海峡医药卫生交流协会(一级学会)肿瘤防治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华医学会福建外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及党支部书记、福建省海峡医药卫生交流协会(一级学会)执行会长、福建省预防医学会肝胆胰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华医学会胆道外科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肝移植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分会机器人专业委员会委员等职。
近10年承担国自然、国家十二五重大新药创制等科研项目13项,其中探索胆囊癌淋巴转移机制等项目开展的血清VEGF-C和/或VEGF-D检测可对胆囊癌患者淋巴转移的风险和预后进行评估,为临床上确定胆囊癌手术中根治性切除的范围及手术中淋巴结清扫区域提供新的重要参考依据;也为胆囊癌患者术后制定合理的个性化综合治疗及随访方案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在省内外多家医院应用后被认为对临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先后发表SCI论文50余篇,获福建省科技成果奖4项,及福建省青年科技奖及福建运盛青年科技奖。协和医院技术创新奖3项。参加《胆道病学》等3部著作的编写,参加翻译日文巨著《幕内外科学》。参与我国肝胆外科13个国家诊疗指南的制定。
研究方向:肝胆胰外科基础与临床研究
研究内容:肝癌、胆囊癌、肝胆管结石、胆管癌、胰腺癌等肝胆胰外科主要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需求专业:肿瘤学、外科学(普外)、基础医学
电话:13365910368 Email:drchenyl@126.com
黄昌明,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胃外科主任,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福建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福建省卫生计生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目前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省部级课题10余项。在国内外医学期刊中公开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160余篇;出版英文专著2部,中文专著2部;共获得福建省医学科技一、二、三等奖5项,福建省科技进步一、二等奖4项。;主编Springer出版社专著《Laparoscopic Gastrectomy for Gastric Cancer: Surgical Technique and Lymphadenectomy 》,以及人民卫生出版社专著《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淋巴结清扫技巧》(第一、二版)、《超高清腹腔镜胃癌手术图谱》。
研究方向:胃肿瘤外科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研究内容:C53异构体(C53-b和C53-e)参与胃癌侵袭转移及其机制研究
需求专业:肿瘤学、外科学(普外)、基础医学
电话:13805069676;Email:hcmlr2002@163.com
陈春美,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脊柱脊髓学组副组长、AO Spine国际讲师,中华中青年神经外科协会副会长、世界华人精准微创脊柱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世界华人神经外科协会脊髓脊柱专家委员会常委兼秘书长,中国研究型医院脊髓脊柱委员会常委,中国医促会骨科分会脊柱内镜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脊髓脊柱学组和急救医学分会神经急救学组全国委员,《Neurosurgery》中文版编委兼学术秘书,担任《中华实验外科杂志》和《中国卫生标准管理杂志》编委。
应邀到福建省之外的10个多省份的30多家医院神经外科和骨科表演手术,在国际和国内期刊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52篇,获得省厅级科研成果10项,主持省部级厅级科研课题9项,国家专利15项。
研究方向:1.脊柱脊髓疾病的精准微创治疗
2.MR(混合现实)技术在神经外科的应用
3. 人工智能技术指导脊柱脊髓疾病的诊疗
研究内容:1.脊柱脊髓疾病的精准微创手术治疗
2.MR(混合现实)技术在脊柱脊髓疾病中的应用
3. 人工智能指导脊柱脊髓疾病的诊疗
需求专业:人工智能方向;脊柱脊髓微创方向;MR混合现实方向
电话:13509339040 Email:cmchen2009@hotmail.com
陈良万,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党委书记、心脏外科行政主任,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优秀医师(金刀奖)、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先进个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家卫生计生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多次入选“中国名医百强榜”。
获中华医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福建医学科技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主持国家级课题6项,省部级及厅级课题6项;在国内外知名杂志(如Circulation)上发表专业论文60多篇,出版专著4部;获得包括替代人体升主动脉根部的带瓣管道、动脉腔内支架、外科术中应用的分支人造血管支架等6项实用新型专利。
研究方向:心血管外科
研究内容:机械牵张诱导主动脉夹层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的机制研究
需求专业:胸心外科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
电话:13358255333 Email:chenliangwan@tom.com
陈小松,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整形外科行政主任,福建医科大学整形外科与再生医学研究所所长。先后获得:中国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奖,第十届福建省“五四青年奖章” ,2014年中国医师协会整形与美容分会“全国优秀医师”奖(十佳),2018年首届医美行业科技人物奖:杰出青年奖(提名奖),2018年第十五届医学美容学术大会:最佳组织奖,2019年中华医学会第十六届医学美容学术大会:学术贡献奖。
在科研上致力于减肥、脂肪及脂肪干细胞移植研究领域多年,先后主持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留学归国人员择优项目;福建省发改委产业技术联合创新项目;福建省科技厅高校产学研项目;福建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重点项目;福建省财政厅专项经费项目;福建省卫生厅中青年骨干人才项目;科技创新联合资金项目在内等15项课题,发表相关SCI论文10篇,IF总分40余分;发明专利1项。
研究方向:1、干细胞精准治疗(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及空间转录组测序)
2、再生医学、干细胞、外泌体及细胞外囊泡; 3.脂肪及能量代谢、新型减肥药的开发
研究内容:1、脂肪干细胞及脂肪干细胞来源外泌体在提高移植脂肪存活率的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
2、脂肪干细胞亚群外泌体提高移植脂肪存活率的机制研究
3、细胞外囊泡在提高移植脂肪存活率的基础研究
4、干细胞来源外泌体改善骨关节炎中的研究;新型减肥药齐墩果酸的研发;干细胞在乳癌术后自体脂肪移植乳房再造中应用的基础及临床;干细胞抑制瘢痕增生的基础及临床研究;干细胞化妆品在改善皮肤质地的研究。
需求专业:生命科学,医学科学
电话:13365910035 Email:chenxiaosong74@163.com
徐本华,留美留法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副院长、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放疗科科主任、福建医科大学肿瘤中心副主任、福建医科大学临床学院放射肿瘤学教研室主任。
近三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福建省科技厅基金项目7项、福建省教育厅及福建省卫生计生委基金3项,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论文20余篇。目前开展了大量原创前瞻性临床试验,其中“局部晚期直肠癌术前短程放疗剂量提升”(ChiCTR-OON-03466424)、“食管癌术前放化疗加术后补充放疗的随机对照研究”(ChiCTR-OON-03734952)及“4周期TP方案新辅助化疗联合周期放化疗治疗IVB期鼻咽癌的临床疗效”(ChiCTR-OON-16008172)的前瞻性临床试验已在clinical trail注册。并先后开展了IMRT、SBRT/SABR、Lattice、部分肿瘤照射、低剂量率放疗等国际先进放疗技术。
研究方向:1.肿瘤放射治疗;
研究内容:1.放射性损伤;2.放射敏感性;3.放射免疫
需求专业:肿瘤放射治疗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肿瘤学
电话:13365910602 Email:benhuaxu@163.com